这种花里胡哨毫无新意的创新有必要吗?平仄关系没有任何变化,就是把句,联之间的“对”和“粘”变来变去,把古体诗的换韵又弄进来等等。我感觉这不是把格律变宽了,而是搞乱了乱七八糟。你肯定会笑着说食古不化,我想说的是,创新也要有的水平,这种毫无意义的创新真的不敢苟同。创新很好但是方向错了,我认为格律诗最需要改的地方是“对仗”,对仗看多了真的想吐,哪里还有美感。为什么要对仗毫无道理,看了上句就知道下句大概什么样。要是没有去玩对对联就知道了,一看,嗯!怎么别人和我想的一样。好了不说了,有点刻薄见谅。
【唐颂】是一种混搭的律构,是【诗格】与【词格】融为一体的搭配体,其优点是:
其一,平仄韵混搭,间隔交替;
其二,多数都是三韵式的【七绝】(这一首的第一叠,是两韵【七绝】);
其三,不要求对仗,当然了,人们可以使用对仗。特别注意,对于【同尾联】,只能是“对偶”,这与“对仗”有所不同;
其四,“近体诗”排律,是要求一韵到底的,所以限制性比较大,而且单一;而这种混搭律,则两联一换韵,随意性很大,但注意,一般情况下,一首作品中,不重复使用韵部;
其五,搭配的方式非常灵活,可以是多种多样,但注意有一定的规律即可;
其六,关于韵书的使用,虽然【唐颂】的结构中包括【词格】(有混合用词韵的例子),但在韵书的选择,还是统一使用【平水韵】,或者【新韵】。
综上所述,这种【混搭律】比传统的“近体诗”排律,相对简单多了,很适合于初学者,或者不愿意被对仗所约束的群体,可以预见,这种混搭的理念,一定会被人们喜爱,让我们拭目以待!
学习心得分享:
中华古典格律体的四大体系(律构)
《云翔诗谱》认为,中华古典格律体应该分两大类、四大体系,即:
【对仗律】——近体诗;
【对偶律】——包括“柏梁体”;
格律的四大体系为:【对仗联】、【异尾联】、【同尾联】、【同句联】。
很多人,目前也分不清“对仗”与“对偶”的关系,误以为是相同的概念,其实是完全不同的。毋庸置疑,【对仗律】的律构,是优于【对偶律】的,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人们偏爱“近体诗”的原因。
《云翔诗谱》认为,作为中华古典格律体的一部分,不应该将【对偶律】完全屏蔽于“正宗”的格律体系之外,不应以一种“狭隘”的心态,偏好于单一的【对仗律】,使之“畸形“发展,中华古典格律体,应该全方位、多元化地发展。
作为诗谱,《云翔诗谱》将这四大体系,完整地呈现给世人,这是继承和发扬中华古典格律体的一个部分,还格律的本来面目!
就拿这个偏体来说,她除了要满足其它格律要求之外,还要满足句式的要求。到底是变宽了还是更多了一层束缚,她的合理性必要性在哪里?变美了吗?照这种玩法,光这一体就可以有七十二般变化。最后你的诗谱可能比奥数还要复杂呀。
仄,中平中仄平平,首字入韵
平平,中平平仄仄。
平平仄,平仄仄平,
仄仄平,仄平平仄。复句对仗
平平仄仄,仄平平,
仄仄平平,平仄仄。复句对仗
平仄,平平仄仄平,
平,中平中仄平仄。
格律诗并不要求句式,怎样都可以。有一百条路随便走,你到好一七,二六,三四的顺着来,有这个必要吗?还标榜成一个格律体式,难免给人哗众取宠的感觉。新尝试也很好,只是方向错了。比如首句押叶韵这个就很好是不是呢?再比如平水韵有点过时读音都变了,新韵又太宽范。把韵部重新归纳一下?;箍梢灾灰?,四,六分明,去他们妈的孤平,三平尾,三仄尾的,古人都没有这个讲究,这是近现代一些吃饱没事做的老学究,强加给格律诗的。这才是放宽格律,这才是创新的正道。你搞这么多体恰恰是又上了一层枷锁,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啊。
你的初衷如果是想多玩些花样,那没问题可以这样玩。如果是想改革发展格律诗,让更多的人来写来繁荣,让她更亲近普通大众的话。。。。。。
餐具再怎么精致也改不了食物内容。至于对仗,你真写的好,要古体诗是干嘛的?李杜最好的作品还不是古风!